欢迎访问中国共产党安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今天是 文章投稿邮箱410943069@qq.com ·设为首页 ·加入收藏 ·简体中文 ·繁体中文

  • 首页
  • 信息公开
    • 最新公开
    • 领导机构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工作程序
    • 工作报告
    • 监督曝光
    • 审查调查
    • 巡视巡察
    • 其他
  • 工作动态
    • 廉洁荟
    • 工作动态
    • 综合要闻
    • 巡察工作
  • 政策法规
    • 上级法规
  • 宣教阵地
    • 廉政大家谈
    • 廉政文化
    • 警钟长鸣
  • 信访举报
    • 我要举报
  • 视频专区
    • 专题视频
  • 巡视巡察
    • 重要法规
    • 上级精神
    • 巡察动态
·“人民日报”刊载|四川安岳设立首席服务员——赋能柠檬产业大发展... ·“中国纪检监察报”刊载|下沉接访听民声 追回超额自来水安装费... ·“廉洁四川”刊载|“一刻不停”稳驭“舟” 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... ·“廉洁四川”刊载丨“BUG”人生... ·“资阳日报”刊载|初心如磐扬正气 最是清风暖民心 ——2024年安岳县纪检监察工作综述... ·实战实训 直击“优秀乡案报告”评选现场!... ·安岳县:“阳光问廉”到一线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... ·聚焦农村“三资”管理 共促清廉清流建设... ·乾龙镇:阳光问廉顺民意 为民办事暖民心... ·思贤镇召开2024年国庆节前廉政警示教育会...
栏目导航
廉政大家谈 廉政文化 警钟长鸣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共产党安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> 宣教阵地 > 廉政大家谈 >
于谦与杭州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9-01-16 点击: 次 分享至:

明朝于谦,既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,又有世人传颂的高洁精神。不过,相比庙堂为官的事迹,他在杭州的青少年岁月却鲜为人知。其实于谦之所以有着杰出才能和清廉品质,与他在故乡杭州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。

勤奋好学 才智过人

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坊,其故居在今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区祠堂巷42号。杭州自唐宋以来就已商贾繁荣、文脉昌盛,素有“钱塘自古繁华”“参差十万人家”之美誉。于谦的居所有小屋数间,屋后是一方小池、一角亭榭和几株梅树,虽不宽敞豪奢,却别有一番幽静,更兼背靠吴山,面朝西湖,求学环境可谓得天独厚。

于家累世书香,且安贫尚俭。于谦的祖父于文大曾入朝为官;父亲于仁虽未出仕,但十分重视对儿子的培养教育,即便家中贫寒,也坚持让他拜师求学。于谦自幼好学,过目成诵,所见所闻,信手拈来;又善于做对子,六岁时就有“今朝同上凤凰台,他年独占麒麟阁”之对,邻里都赞之为“神童”,且有人称其“他日救时宰相也”。

少年时,于谦常与学友三五人登吴山三茅观读书,登山健体、赏景怡情、读书明志,让于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据说,他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写下了不朽名作《石灰吟》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
杭城文风浸润,家中书香熏陶,邻里交相鼓励,学友琢磨切磋,少年的勤读生涯为于谦异日成材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多年后,于谦心怀社稷、宦海浮沉,却仍写下大量思乡恋乡的诗句,如“我家住在西湖曲,种得梅花绕茅屋”“涌金门外柳如烟,西子湖头水拍天”“有时飞梦绕钱塘,此景依然在心目”等。

孝亲爱子 夫妻情深

于谦的父亲于仁是个大孝子,据史料记载,他“治丧能尽礼,奉母施淑人极孝敬”。耳濡目染,家风传承,于谦对父母也极尽孝顺。

二十四岁那年,于谦高中进士,次年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,从此开始了三十六年的为官生涯。外省就职,重任在肩,于谦勤于政事,公务繁忙,长时间无法照顾远在杭州的双亲。于谦有一独子名叫于冕,于谦视如掌上明珠,一直留在身边,可到于冕十三岁那年,于谦却要求儿子返回杭州侍奉长辈,还专门作诗勉励他道:“阿冕今年已十三,耳边垂发绿鬖鬖(头发下垂的样子)。好亲灯火研经史,勤向庭闱奉旨甘。衔命年年巡塞北,思亲夜夜想江南。题诗寄汝非无意,莫负青春取自惭。”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儿子的厚爱、严责和重托。

于谦在二十一岁那年娶董氏为妻。董氏是书香门第之女,其父董镛曾任翰林庶吉士,因直言得罪权贵,被降为县令。少年成名的于谦没有攀附名门,却娶了家道中落的董氏,看上的恰恰是她的才学和品德。据史料记载,董氏“柔惠静嘉,孝友敦睦,称贤内助”,于谦为官得以尽忠职守而无内顾之忧,董氏出力甚多,居功甚伟。于谦在《祭亡妻淑人董氏文》中还称妻子“女红之暇,诵读诗书,每有所得,辄为文辞”,又表示其家中一向就很贫穷,日常用度都很节俭,妻子却能安之若素,从来没有流露出不满的情绪。

于谦夫妇感情极深。然而因丈夫辗转各地为官,又一直是两袖清风,妻子董氏常年辛劳操持,终于因病去世。彼时,四十九岁的于谦正在巡抚河南、山西,既无法床前照料,也没能赶上最后的道别。此事让于谦痛不欲生,并写下大量祭文诗作表达对妻子的怀念。当时的于谦官居从二品,年未过五旬,竟然至死都不再续弦纳妾。在古代,官宦人家三妻四妾实属正常,于谦却笃爱妻子,矢志不渝,就连史书也说他“人亦义之”。

追慕古贤 胸怀天下

于谦读书并不是为了图功名、谋富贵。通过他的诗作和经历可知,他自幼就仰慕古代先贤,有拯救天下苍生之志。

如今到于谦故居参观,还能看到家中悬挂着南宋英雄文天祥的画像,这一点是有历史依据的。

于家自从于文大开始就供奉文天祥画像。文天祥正直清廉,在南宋覆亡之际宁死不降,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。杭州是文天祥长期任职之地,留下了大量关于他的动人传说。于谦生于斯长于斯,耳闻文天祥的感人事迹,从小就十分仰慕文天祥的精神。于谦曾在故居书房瞻仰文天祥画像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:“殉国忘身,舍生取义,气吞寰宇,诚感天地……难欺者心,可畏者天,宁正而毙,弗苟而全……我瞻遗像,清风凛然。”

除了文天祥外,于谦还歌颂过诸葛亮、苏武、岳飞等英雄人物。如赞诸葛亮是“三面英雄正角持,孤臣生死系安危”,称苏武为“孤臣不为一身惜,降将应怀万古羞”,挽岳飞道“如何一别朱仙镇,不见将军奏凯歌”。从这些诗句中不难读出于谦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慷慨情怀。

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二十三岁的于谦离杭北上,进京赶考,踏上了追逐远大抱负的征程。这一走就是三十七年,期间,于谦仅因父亲、母亲去世,两次短暂回归杭州故里治丧,他泣求皇帝允许他为父母守孝,因天下纷扰,内忧外患,未获允准。明景泰八年(1457年),于谦蒙冤而死,先葬北京,直到两年后才归葬杭州。(田晶)

 

 

  • 上一篇: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
  • 下一篇: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 建设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简体中文 | 繁体中文
版权所有:中国共产党安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备案号:蜀ICP备15024789号
028-12388 网站访问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