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,延续着秋的绚丽,预告着冬的凄美。此时,位于八百里太行山脉中部的林虑山韵味更浓。沿着山腰的红旗渠前行,欣赏这美丽的太行冬韵,心情随着蜿蜒的渠岸而起伏,伴着潺潺的渠水而激荡。
高山仰止,景行行之。第一次来到红旗渠的人不免心生疑问:为什么在山上修渠?这渠又是怎么修成的?
历史上,林县严重缺水。翻开《林县志》,“旱”“大旱”“连旱”等字眼赫然在目。一度,没有比水更让老百姓期盼的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。怎样能让全县群众吃上水、用上水?县委经过反复考察论证,认识到必须兴修大的水利工程,劈开太行山将邻省的漳河水引进来。
太行山雄奇险峻,要在这里劈山修渠谈何容易?面对困难,红旗渠建设者没有退缩,毅然决定动工修建引漳入林工程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心中装的是几十万林县百姓,为人民谋幸福就要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牺牲。
为民修渠,自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。县委一声号召,全县一齐响应。1960年2月,千军万马汇聚在太行山腰,向大山开战。满山红旗漫卷,人人斗志昂扬,人也成了红旗,要修建的引水渠也成了红旗。红旗渠这个名字一经喊出,就响彻太行山巅。
红旗渠注定是不平凡的。在党的领导下,全县党员干部群众苦干追梦,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誓把山河重安排;大干筑梦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,一心一意修水渠;巧干圆梦,奋战十年,用勤劳、智慧和双手削平了一个个山头,凿开了一孔孔隧洞,架起了一座座渡槽,修建成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,引来了祖祖辈辈期盼的“生命水”“幸福水”。它不仅仅是一渠水,还是一渠粮,一渠油,一渠蜜……打开了一方百姓通向新生活的大门。渠水清清,映出建设者质朴高尚的心。
林县人民硬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,在太行山腰“抠”出了一条红旗渠,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,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……一项水利工程享有如此殊荣,为什么?因为它是一条精神长河,满载着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。
山承载了渠,渠让山有了灵魂。这条长河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,与“雄、险、奇、秀”的太行山景色巧妙地融合,构成一幅自然和谐、动静相宜的多彩画卷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……”红旗渠让太行山显得更加雄壮、更加险峻、更加奇特、更加秀美。山的雄壮,直观地展示着红旗渠工程的浩大。山的险峻,无声地述说着修建红旗渠的艰难。山的奇特,彰显着修渠人的智慧才能,山与渠浑然一体,巧夺天工,相得益彰。山的秀美,映衬着红旗渠的婀娜与妩媚,宛如一条舞动的水飘带,奔流的渠水似跳动的音符,传向中原,传向全国,传向世界。
红旗渠建设者是最美奋斗者。这种美是永恒的,载入史册,存入人们的记忆,红旗渠建设者的身影与红旗渠、红旗渠精神紧紧连在一起。
问渠哪得清如许?渠水不言却胜过千言万语,它不停涵养着太行东侧这片福地,愿它千年万载永不停息。红旗渠,一条流淌的精神长河。(河南省安阳市纪委监委 杨林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