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,以针为笔、以线为墨,在地为形、在天为象。一件件苗绣,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,也是一部部绣在服饰上的苗族史书。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里记载,苗族先民“织绩木皮,染以草实,好五色衣服,裁制皆有尾形。”宋郭若虚在《图画见闻志》中也记载,唐代“东谢”苗族“卉服鸟章”,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、鸟图样;朱辅《溪蛮丛笑》中说苗族“通以斑细布为之裳”。此外,清代《开化府志》《广南府志》等文献,也多有苗家妇女“能织苗锦”的描述。
苗绣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,目前仍在民间流行和使用的苗族服饰有100多种。这些被誉为“中国服装史上活标本”的服饰,以其特定的纹饰符号,展示着苗族的传统文化,记载着苗族的发展变迁。相传,在苗族南迁的时候,有位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,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,路过黄河就绣条黄线,途经长江就绣条蓝线,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,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,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。从此,苗家姑娘出嫁时都会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,为的就是缅怀故土,纪念英勇聪慧的先辈,同时也为了不忘祖业,激励后人。
承载着苗族人民记忆、憧憬与集体情感的苗绣,见山绣山、见水绣水,借物随心、追求灵性,辅之以艳丽的色彩、生动的图案、对称的纹样,古朴精致又绚丽多彩。敬重祖先和英雄是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,与祖先相联系着的图腾、象征以及苗族传说中的英雄人物,往往是绣绘的主要内容。作为没有文字的苗家人文化与历史的承载物,苗绣兼有文字和图像的功能,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逐渐演化为后辈与祖先沟通的媒介,也蕴含着苗族人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。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,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服饰本身。2006年,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传统的也是时尚的。近年来,传统苗绣工艺品走出村寨、走出国门,牵手各种高端服饰品牌,屡屡出现在国内外各种艺术品展会,掀起了一股中国“非遗”时尚潮流。从民族风到国际范儿,从濒临失传到时尚宠儿,传统苗绣在今天更加充满鲜活的生命力。在源源不断地为现代艺术提供养分的同时,传统苗绣还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。2012年,贵州省纳雍县28名苗族妇女历时150天完成的苗绣作品《清明上河图》,在香港以竞拍底价150万元起拍,引发关注。当下,一件绣品几千元、上万元,成为市场普遍认可的价格。
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,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、传统文化,又可以用产业来扶贫,用产业来振兴乡村。贵州“松桃苗绣”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,先后开发出花鼓、鸽子花等六大系列220个品种,销往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,带动400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创业。雷山“蝴蝶妈妈”扶贫车间,通过培训上岗、联系销路,帮助当地绣娘不出家门就可接到国际订单。目前,通过苗绣的产业化,在贵州已经带动约50万妇女就业;未来,苗绣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贡献更是值得期待。不断将苗绣发扬光大,就会帮助更多苗族群众“绣”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(王李彬)